精選十二公民觀后感和啟示優秀8篇2021【一】
《十二公民》影片開頭,是某法律大學英美法補考模擬法庭現場,其實這一設定就給我們提供了一整套司法制度。影片介紹了十二位不同經濟條件、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生活經歷的公民圍繞一起命案展開的關于嫌疑人是否有罪的辯論。我認為,片名之所以叫做“十二公民”而非“十二陪審員”,是因為其實這十二個人并不全符合作為真正陪審員的條件。美國的陪審員制度對于陪審人員有嚴格的要求和篩選體系。
一開始是初選。首先與案子有關的人員,包括與原告或被告有聯系的人不得入選。另外一些職業有可能產生思維傾向的,比如律師、醫生、教師等等,也不能入選。此后其余的候選者還必須通過十分嚴格的審查,來刪除一些由于環境和經歷所造成的有心理傾向的候選人。
而影片中八號是檢察官,六號是外科醫生,而一直認為嫌疑人有罪的三號,則是一個與兒子有著重要矛盾的父親,對于嫌疑人與父親素有嫌隙這種情況易產生代入感,以致無法客觀判斷。這些都體現了影片中的陪審團與真正的陪審團的差異。
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應該就是八號陪審員通過兩位證人的證詞再結合老人自身的身體情況和居住環境還原案發現場,找到時間上的矛盾證明老人證詞有誤,證實了嫌疑人的無罪可能。而實際上影片主體也是各位陪審員對于證詞的推敲,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改變了陪審員們的投票結果。
然而實際上,在美國,這一工作檢方和辯方做的,相當于我國的原告與被告雙方。影片中的兩位證人應屬于檢方證人,那么辯方的責任就應是通過提問或出示其他證據檢驗證人及其證詞的真實性,已達到辯護目的。這一過程叫聽證。顯然這又是中西司法制度中的又一差異。
我們可以看到,剛開始除了八號陪審員,其他十一個人都是在聽取兩段未經仔細審查的證詞之后便輕易地相信了嫌疑人有罪。然而這種輕信,會使很多人遭受五號和九號陪審員同等的命運,就像五號說的“萬分之一的錯誤,那對于一個當事人來說那是百分之百的災難”,也像八號說的“所謂的百分之百,往往是我們四舍五入的結果,而真相往往是在那些小事里頭”“決定一個人該不該槍斃,這事不該吹毛求疵?”“關系到一個國家法律未來是否公正,不該吹毛求疵?”。
這就是司法公正的意義,也是法律工作的意義。我們的參與往往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所以法律必須是嚴謹的,吹毛求疵是身為一個法律人該有的態度。
精選十二公民觀后感和啟示優秀8篇2021【二】
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美劇《十二怒漢》,借美國的劇本說中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看完后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眾所周知,中國司法體系與美國完全不同,《十二公民》是對11個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中國人的疑罪從無原則、陪審團制度以及公民的司法意識的科普,而從實質上說就是借西方陪審團制度的殼,表達對中國目前司法意識制度的思考。影片講的是十二位家長為孩子的期末補考齊聚一堂,組成了模擬西方法庭的陪審團討論“富二代弒父案”,這些家長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保安、教授、出租車司機、富商等,在聽取學生審理后他們只有達成一致投票才能結束審判,在第一輪投票中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但隨著不斷的討論模擬,案件的疑點開始浮出水面,經過不斷爭執推測,最終一致得出了無罪的結論。
公民是誰?從法律上講,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人。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相對應,指一個國家的民眾對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參與意識。電影中的十二公民,不是十二個人,更多的是代表了來自中國不同階層老百姓。
在對富二代弒父案的討論中,大多數家長只求迅速得出最終判定,只有作為檢察官的八號家長陸剛一致堅持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和還原案件。最初家長們對于陸剛的異議進行了圍攻,“你是不是來挑事兒的?”道出了中國老百姓從骨子里的從眾心理與公民意識淡薄。本片中一開場是所有人都認為是“富二代”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其原因除了本案的證人證詞以外,更重要的是因為目前中國社會固有的一種思維偏見。說起富二代,人們會不自覺的貼上“不負責任”、“不學無術”、“尋釁滋事”的標簽,在這一固有思維模式下正如陸剛所說,連虛擬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師都已經在心里認定了自己的當事人是有罪的,那么誰來還原事實的真相?
仇富已經成為了社會的常態,冷漠也成為我們的武裝。如果有一天中國司法真的引入了陪審團制度,請問這樣的社會環境與公民素質我們拿什么去維持一個客觀公平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擔起對生命的生殺大權?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話,“如果陪審團都交到這樣的人手里,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譜。”
偏見是一種無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這種暴力成為常態將道德捆綁,甚至操控了司法審判,那么一言殺人就成為了可能。公民在獲得權力的同時也應當清楚的意識到自己需要履行義務,不要讓暴力成為了一種常態,學會尊重、學會傾聽,謹言慎行。
影片中的陸剛是檢察官,面對第一輪所有人所認為的有罪投票,陸剛放棄投票背對桌子,當時他在想些什么?面對生命,面對法律所有人的態度讓陸剛的背影如此孤獨。更為諷刺的是這個看似不合群、無聊、固執的人真實身份其實是一個檢察官,“你一旦認定他有罪,他在你心里就死了”,中國只有刑事訴訟中采用了疑罪從無,而疑罪從無和西方的無罪推定原則是不同的,參加投票的家長把這次模擬當做游戲,對于追求真相的陸剛成為了“刺頭”。檢察官=刺頭,這還不夠諷刺嗎?陸剛的身份設定無異于是中國司法與平民老百姓的一次變相的對話:這關乎人命的事兒難道都只是法官、檢察官、警察的責任嗎?本片間接描述了一個社會現象,那就是除了陸剛這樣從事法律職業的人以外,沒有多少人會有那個法律知識和追求真相的勇氣,那么,如果連司法人員也和大眾一樣選擇沉默呢?
近年來許多舊案重提,呼格吉勒圖冤殺案,張輝、張高平叔侄案的重審、平反。從某種意義上正是司法界的自我審視和變革,陸剛的問話言猶在耳:“你們為什么把孩子送到政法大學來讀書?你們的態度或許就是將來他們面對法律的態度。”作為一名法學院學生,曾經我們都是抱著滿腔熱血,當老師問,你們為什么選擇法律?我們都有著基于正義公平的回答,可是四年過去了,自己越來越對這個職業產生懷疑,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制度,因為制度是人設的。所以無論是哪一種制度脫離了追求公平、正義的心,冤假錯案隨時可能發生。影片的結尾,所有家長都摒除了偏見將這個案件判為無罪,這部電影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希望,正如這個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黑暗,就算是知道追求真相的路是無休止的,我們依然要堅持。
隨著時代的演變,司法制度和體系也在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時事,政府信息公開也越來越普遍,那么我們每個公民都應當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和素質,在享受司法所帶來的權利的同時,履行責任義務更加理智,客觀的監督司法公平維護司法正義。在維護法律公平與正義的路上,請不要讓陸剛這樣有責任心和正義感的人感到孤獨。
精選十二公民觀后感和啟示優秀8篇2021【三】
電影《十二公民》講述的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他們組成西方模擬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后,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第一輪投票,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在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好在8號陪審員提出了大膽的懷疑,讓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隨著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每個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經過多方長時間角逐,最終十二個人達成一致意見,認定該富二代無罪。
影片雖短,但發人深思。我國雖沒有像英美法國家那樣的陪審團制度,但劇中陪審團的整個討論過程還是能夠給予我很大啟發,特別是作為將來可能成為決定他人自由乃至生命的法官隊伍中的一員,更應該從中吸取教訓。
一、對待證據要有吹毛求疵的態度。任何證據都要經過詳實的推敲論證,形成證據鏈,案中關鍵證人有被害者樓下的老人以及窗戶對面的女子。一個憑借“聽覺”,一個憑借“視覺”讓眾人都堅信是富二代殺死了其父親,但通過8號陪審員的推敲發現,其實作為上了年紀的老人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樓上經常有父子爭吵聲)斷定死者就是富二代所殺,窗戶對面的女子也是在沒有戴眼鏡的情況下只是根據模糊的音像而草率斷定是富二代所為。他們在作證時也許并未想到,這種“言之鑿鑿”的證據如果被法官采信將意味著什么,這就告誡法官,在審查證據的時候,要多考慮證據可能與事實不符的情況。
二、要用理性的思維對待案件。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對同一件事的評價就會存在差別。法官在裁判案件的時候應盡量做到憑借事實與法律判案,不受個人情感左右。劇中十二個人,每個人都從事不同的行業,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剛開始之所以有11個人都判定富二代有罪,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的感性認識,他們對證人的話毫無懷疑。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嚴重的仇富心理,他們認為富二代就是不學無術,特別是在一個父親坐過牢,繼父一夜暴富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更是什么事都可能做的出來。撇開證據不談,他們內心就已經預存了偏見。作為法官,在認定案件事實時,如果不能堅持理性判斷,那么又會造成多少冤假錯案。
三、任何一件錯案對當事人的打擊都是毀滅性的,應避免冤假錯案。劇中給我震撼最深的莫過于五號陪審員的一句話:“萬分之一的錯誤對當事人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一個錯案對他人來說可能無所謂,但對當事人來說那將是毀滅性的,即使有遭一日被平反,被冤者回到社會同樣會遭到異樣的眼光,也會嚴重消弱司法的公信力,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司法》中所說:“一次不公正的審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審判則是把水源破壞了。”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作為法律人我們不僅要用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案件,同時也要擔起普法的重擔,加大法制宣傳,提高群眾法律素養,讓正義以看得見的形式得以實現。
精選十二公民觀后感和啟示優秀8篇2021【四】
寫這篇觀后感之前突然想起來以前幫同學寫過一篇“心靈捕手”的影評,名字叫《青春的那棵稻草》,這篇文是我看了三遍還是四遍電影之后才寫出來的,我想那會是真的深有感觸吧!寫影評真的是真正投入到情境中,才能寫出自己對電影的真切的體會。但是這部電影我只看過一遍,我想寫一下自己的感受。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早前同學就推薦過,說國產片,但看了挺不錯的。我當時想,哦,國產片啊,不喜歡看。后來一直沒當回事,但是前兩天下下來存到了電腦里。今天就看了看。其實是剛剛看完。這是怎樣一部片子呢,首先簡單的布景,十二位公民,十二種身份,各行各業,各種人生。關于一件案件及犯罪嫌疑人的定罪與否展開的一次次激烈討論。先不說討論的內容吧,就說演員。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韓童生老師飾演的的士司機。這個案子的結論關乎兒子的.畢業論文,所以他作為陪審團來參與討論。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穿著老布鞋,黃衫子,注重禮教,在各種人證物證下堅決認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他有著暴脾氣,很倔,堅持自己的觀點。一開始看到這個人物—真的韓老師演得太好了—對,就是個市井小民,每日為了生活奔波,說話的腔調以及一些小動作還有喝水的杯子真的把一個的士司機演活了。其實這個人物刻畫得很深刻,文中稱他為3號陪審員。3號陪審員在討論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叫父為子綱,君為臣綱。
其實這句話在這個人物的表達中很重要,是3號發表自己的觀點的基礎,他認為孩子對家長應該是言聽計從的,應該是禮貌尊敬的。一個孩子,及時家長做得再不對,畢竟他是生你的父母,行為和語言上都不能有過激的表現。所以他對犯罪嫌疑人在證人的觀點作證下堅持認定有罪。而且這樣的人物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下是很難改變自己的觀點的。但是最后,他為什么改變,認為無罪了呢?因為他想起了自己的兒子,因為自己曾經犯的錯,孩子就離家出走,六年未歸家,六年沒有打一個電話。這位父親心里是有怨的!你憑什么不理我啊,你憑什么離家出走啊,你憑什么走了之后就再也沒聯系就再也沒回家啊?!我是你爹啊,我再怎么也是生你養你的人!你憑什么這樣!其實3號再怨自己的兒子,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啊,他愛,他心疼,到最后他終于原諒了兒子,終于解脫了內心。最后他認為那個犯罪嫌疑人同時也是死者的親生兒子無罪。電影在人物刻畫上可謂是費盡了心力,無論人物衣著,行為,言語,以及場景都下足了功夫?赐暧捌,終于感覺中國電影還是有希望的。
這部電影反映了在案件面前十二個職業的人對整個定案的看法及觀點,從一開始的幾乎所有人都輕易相信證人的證言,而對嫌疑人表示肯定的犯罪動機,到最后通過辯論,懷疑,爭執,盡量還原場景,以及對證人證言的驗證,到最后全員否定嫌疑人的作案動機。整個過程是對案件的辯論,也是對人性,法律以及邏輯的辯論。在電影的最后,8號陪審員,也就是整個過程堅持認為嫌疑人無罪,對整個討論的進行起推動作用的人物,回去拿起自己落下的檢察官證。電影結束的時候有幾行字:在公安機關提出復議后,檢察院依然維持存疑不起訴的決定,一個月后真兇落網。
在電影結束之后我們想想假設這位檢察官也和別人一樣,相信證人證言,相信物證,那么嫌疑人按照一系列法律程序就會被認定是有罪的,毫無疑問,有一件冤假錯案出爐。是的,電影中有一位陪審員說了這樣一段話,一個十六歲的少年被判八年,在一年半刑期的時候被告知我們判錯了。當他在再次步入社會的時候,別人是怎么想的,我管你冤枉還是不冤枉,總之你都是蹲過大獄的人。是!就是因為整個案件審查程序的不嚴謹,就因為一些看上去小小的紕漏,造成了別人百分之百的傷害。
精選十二公民觀后感和啟示優秀8篇2021【五】
明朝王陽明說:“心即理,我心即為宇宙。”沒錯,心之所念,意之所動,即為情之所發,我們的心決定了我們看世界的角度,由此觀之,心即理確實不假?晌艺J為心不僅是理,它卻更像一把尺子,衡量善惡,丈量尺度,規范行為?赐辍妒瘛,我對其中的社會現象產生了深深的思考,我們的“尺子”怎么被折斷了?
當我們在做決定時,如果有一個人反對你,那是質疑;如果有一些人反對你,那是抗議;而如果是所有人反對你,那么這是社會潮流,會說這是“大勢所趨”,可堅持自己的觀點,獨立自主在這中有那么難嗎?8號陪審員和法院的行為給了我們答案:在媒體上,法院對富二代殺人案存疑不訴,于是各大輿論都以法官不正,法院墮落為主流;在狹小的討論室中,8號陪審員以懷疑的態度謹慎思考,可招來的卻是侮辱,謾罵。是這復雜的社會環境,讓我們的“尺子”被“折斷”。在電影中,一個個敏感而又尖銳的話題被擺在了臺面上:10號陪審員一邊輕描淡寫的扇著扇子,一邊痛斥河南人的地域歧視,4號地產大亨被指資本家的仇富心理等等,我坐在下面觀看時,感到了兩個字:偏見。而有些偏見,就是社會的“定勢思維”:當本地人只有通過謾罵,挖苦那些靠自己努力爭取機會的“河南人”來掩飾自己能力的不足卻獲得了大城市人的認可,有的只是媒體過分強調社會黑暗為了點擊率卻被群眾所接受。我們顯得迷茫,無所事從,最終被同化,愚弄,被操控,從而失去了那把可以丈量尺度,獨立自主的尺子。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的社會精神的家園,留下了荒蕪。冰冷的心靈,被“郭美美”般的炫耀,“表叔”的小官巨貪打得體無完膚。我們只能這樣嗎?我們應該這樣嗎?不,我們應該從我做起,用敬佩努力來代替“笑貧不笑娼”,用詩和遠方來取締人性的茍且,這樣“尺子”才不會被模糊了刻度,失去了實體。
雖有大勢所挾,個人之惡亦不可抹,佛曰:“心若不動,風又奈何”。電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節就是7號小賣部老板在痛訴其他人忽視自己的情節:花襯衫圓帽,不算西裝革履,搬水,湊人數,足見其地位低下,可他卻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聲音:“你們都要我配合你們,你們配合過我嗎?”人微言輕,已所下得,他人也無的皇權,意識折斷了尺子。導演用這個小人物打了現實一記清脆的耳光。我們總是對地位比我們高的人低眉順眼,可內心卻又憤恨無奈,于是我們把我們的憤怒全部發泄在地位比我們低的人身上,如同皇帝唯我獨尊,F實生活中鍵盤俠便是如此,站在道德的至高點,用道德肆意去宣判有罪,無罪,仿佛只有與他們站在一邊才是對的?删褪沁@種個人情感的宣泄卻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人性終究有惡,懦弱的一面,用道德來滿足自己的自卑,用別人的痛苦來麻痹自己不愿去面對生活中的失敗,空虛。十二公民,十二身份,卻也像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他們心中的“尺子”被擰彎扭曲了,可我們呢?朋友們,別讓“皇權”意識折斷“尺子”,可別滿口仁義,卻面目猙獰!
另一個原因是冷漠,對社會公德的冷漠,對生命的冷漠,讓我們折斷了“尺子”。因為道德有罪,法律上一定有罪。“在這個案子中把富二代先斬后查一定不會出現冤案。”3號出租車司機揮舞著拳頭,憤怒地說。這赤裸裸地表現了對生命的漠視。其實這有很長的歷史淵源: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治亂史,治——亂——治——亂,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生靈涂炭,哀鴻遍野,可無人顧及,朝堂之上,何人在乎百姓;江湖之遠,順從才有可能。長期的封建時代留下的皇權意識讓我們“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讓我們置身事外而無故審判他人。“沒有足夠的證據,沒有人可以定他有罪”。“疑罪從無”體現了對人命的重視,才有了聶樹斌案的平反。珍視生命,追求真實,這樣才能不讓我們那衡量善惡的尺子被折斷。
“心即尺”,心之所念,尺之所量。我心光明,不懼黑暗;我心如鏡,不驕不泰;我心如火,不存冷漠。尺子,莫讓它被折斷。“十二公民”,警鐘長鳴!
精選十二公民觀后感和啟示優秀8篇2021【六】
電影的觀看已是24小時之前事情,可每一個情節,每一個人物仍是歷歷在目,除了何冰,韓生童等人極致的表演力,電影本身帶給我的感悟更是過目不忘的原因。
電影主要就是十二位社會地位不同的家長對”富二代’殺害’生父“的案件討論過程,每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在這場為了達成一致的討論中,不同的看法導致的質疑也使得每個人背后的故事浮出水面。
整部電影對我的影響很多,從做人做事的態度,到對物對人的理解,特別是對家長的理解都有了新的認識。
我將這十二位家長劃分為了四類。第一類是何冰所飾演的8號先生,以他代表那些做事極為認真的正義的人;d第二類是以5號先生和9號陪審為代表的,他們分別是蹲過監獄,看到哥哥死亡而現在從良的父親,和有過被打為右派經歷的空巢老人,他們更多的是因為感同身受而表現出的寬容與信任,他們使我更加明白要設身處地的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
何冰是讓我有所感悟最多的人,下面先說一下以他為代表的這一類人帶給我的深思。
從最開始因他產生的一比十一到最后身份“檢察官”的揭曉,總是讓我眼前一亮,按要求十二位家長必須結果全部一致才能結束討論,加上家長們是為了孩子補考而來,多數家長是想草草了事,但八號先生認為,雖然是模擬法庭畢竟來了,所以即使在這樣的前提下,他還是選擇認真對待。
我將他帶給我的感悟歸為倆點:認真和明確。認真指的是態度,明確則是指想法。
不管他是否出于工作原因,這樣對人對事的認真就是需要學習的。在討論中,他不怕質疑,甚至是尋找質疑,在解決中,認真地態度使他到了精確計算計時的地步,他使我感觸到其實每一件事都應該以這樣謹慎認真的態度去面對,不論事大事小。這種態度體現的也是責任,是對自己人生的態度和責任。習慣都是以小累積的,我希望自己以后面對任何事情都可以是這樣的態度。
他一開始在面對是一位與自己有不同看法的陌路人是就敢發表自己的想法,我認為不光是他有認真的態度,更是因為他有自己明確的想法。
因為他明確自己需要認真分析這個案件。素顏任何事情都不會影響他,這種堅持是份勇敢?偸钦f“堅持是成功的關鍵”,只有有了明確的目標好想法,加上認真的態度才是堅持下去的前提。
人生很長,有時候堅持自己想要的,堅持真理注定是孤獨的,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明確自己的目標后就無謂這些了,亦是一種享受。
第三類是韓童生飾演的出租司機和那個歧視外地人的老北京為代表的一類人,他們是底層市民,但卻都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他們體現的是父母的不易,雖有著很多的不足,但他們對家對親人的責任卻是濃厚的。
這類人和第二種人多次讓我眼眶濕潤,他們使我對父母更加理解,也使我為自己曾經的無知叛逆感到羞愧。
精選十二公民觀后感和啟示優秀8篇2021【七】
《十二公民》電影主要內容是一個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殺死了賭博酗酒拋棄自己的親生父親。圍繞這個案件,十二個陌生人要組成陪審團,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內,達成一致意見:有罪或無罪。根據法庭和新聞提供的信息,十二個陪審員出現了11:1的有罪判定。然后故事自此開始轉折,一個人說服十一個人,最后完成了12:0的大逆轉。
電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是一部十分經典的影片,因為其神一般的故事這個電影被先后翻拍過好幾次;仡欉@部影片,黑白的畫面,那個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談話內容,無一不表現出濃濃的時代氣息。影片一開始出現的法院的鏡頭把觀眾直接帶入故事中。接下來在空間不大的討論室內,每個人都在和身邊人淺淺地搭話,聊著一些無關的事情,語氣里帶著那個年代的美國人特有的驕傲。隨后工作人員將門鎖上,在封閉的空間和炎熱陰暗的天氣中,討論開始。一樁看似證據確鑿的殺人案件,投票表決為11:1的緊張情況,由一個攪局者所發起的合理懷疑。其他人從最開始的反對到漸漸被說服,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最后奇跡地變成了12:0。每個人的"怒"充斥著討論的整個過程,劇情緊張,跌宕起伏,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推理元素讓人看后大呼過癮。
在看《十二公民》電影之前,我已經先后看過日本翻拍的《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和俄羅斯翻拍的《十二怒漢:大審判》。幾部影片都是根據原作進行的改編,對比可以看出中國版的《十二公民》電影忠于原作,劇情幾乎一致。老片新拍多少會讓人覺得有些無味,但是《十二怒漢》卻是一個特例,因為這部影片的劇本翻拍了這么多次,還會是會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劇本不怕翻拍,并不只是因為它的故事吸引人,我覺得比起故事本身,整個劇本就像一個框架,只要稍做改動就能將其搬到另一個國家的大屏幕上去。故事中體現出來的社會背景很容易讓觀眾有一種代入感。原作本來就是由一個話劇改編而來,所以背景對于故事來說十分重要。1957年的《十二怒漢》中被指控的是一個來自貧民窟的孩子,那個年代人們對于貧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見,這一點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而這部電影一出就狠狠打了那些偏見黨的臉,這也是電影受歡迎的原因之一。1991年日本翻拍的《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被指控的是一個女人,有人指控她殺了自己的丈夫。電影就像其名字一樣,因為溫柔,所以一開始有十一個人投無罪,然后攪局者試圖引導大家投有罪,結果最后的判決還是無罪。日本的翻拍很有意思,陪審團里出現了女性,而且被指控的也是一個女性。整部片子都在表現對女性權利的保護,同時日本女權也是一個社會的敏感話題,容易引起關注。此外,整個電影中表現出來的溫柔與壓抑也讓人印象深刻。再來說俄羅斯翻拍的《十二怒漢:大審判》,這部影片長達150多分鐘,故事講得極其詳細。被指控的對象是一個車*的孩子,這也成功制造了一個敏感話題。而陪審團的十二個人,電影名字中的"怒漢"只表現了"漢"字(十二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叔)。影片的亮點在于最后并沒有單純達成"無罪"這一共識,有人考慮到了那個孩子被判無罪后出去會被真兇追殺。我覺得這一點補充得很好,讓影片更加豐滿的同時,故事發生的背景也得以體現。
最后來說一說我們拍的《十二公民》電影,這一部或許是所有翻拍里和原作最相像的了,很多情節都照搬了原作,如眼鏡,匕首之類的線索,但這些都不影響電影本身的表現力。首先說說演員,電影的演員陣容堪稱豪華。何冰、韓童生、高冬平、李光復等,都是在話劇界被視作國寶級演員的人,有這些人參與演出,演技自不用說,觀眾看起來也會更有興趣。其次電影中被指控的是一個富二代,本身就是容易引起話題的角色。此外是故事的發展,原本覺得在中國要翻拍這個是不大現實的,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什么陪審團制度。沒想到竟然用大學補考給開了一個虛擬法庭,還請來了家長做陪審團。說實話我現在還是覺得這個故事設定太虛幻了,現實生活中根本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但就是這樣一個強行的設定讓故事發展下去了,所以我還是挺佩服導演的想法的,腦洞簡直連黑洞了。整個電影中充斥著"中國特色",每一個人的形象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后何冰所演的角色竟然是一個檢察官,影片的這個設定讓我覺得有些缺陷,本來是由十二個普通人展開的討論,其中一人說服十一個人這一點也一直是我最為欣賞的地方。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才顯得那個人更有魅力,可這里的竟然是一個專業人員。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普通玩家遇上了人民幣玩家一樣,把我的感動還回來。不過檢察官給你科普帶你飛,完成了一次與民同樂的普法教育,聽起來也還不錯。雖然滿滿的都是CCTV12 的即視感,但觀賞性還是很高的。除此之外這部電影還開創了戲劇電影的新類型,這樣一來國產電影又打開了一扇新大門。
精選十二公民觀后感和啟示優秀8篇2021【八】
《十二怒漢》足夠經典,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電影也挺讓人滿意。
看《十二公民》電影之前,瀏覽了一下劇情介紹。某政法大學里為補考而設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虛擬法庭上,是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而這些人并沒有決定這些人所討論的案件審判結果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法庭上,一個極富責任感的檢察官以一己之力說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審員",讓正義得以伸張。
開始覺得故事的開端有些無力,而且這樣的移植讓片子定調很低,甚至給人俗氣之感。但接著看下去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很討巧的,既解決了劇情合理性的問題,又在審查制度下符合了有關規定、規避了踏入雷區的風險。
《十二公民》電影雖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下講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環環相扣,整部影片無論是小段落還是總的結構都可自圓其說。即使片中人物有時的反應給人以故弄玄虛和拖沓之感,但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推理還是讓觀眾沉醉在了解謎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設計很用心,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其中9號陪審員老大爺回憶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場戲,合理推進劇情往下發展的同時,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多數人的暴政"為何物。還有蹲過監獄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經歷讓人明白冤假錯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號陪審員的"干爹"身份、10號陪審員的地域歧視、6號醫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7號小賣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號校園保安的大學夢無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創們正是通過這些人的言行傳達了自己的價值觀、表明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
其實,這部片子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員的表演。眾多話劇出身的演技派帶著一個年輕演員飚戲,讓人看著直呼過癮。
從試聽技巧運用的角度看,該片亦可圈可點。導演光是靠場面調度和5。1聲道的熟練應用,便盤活了一個平淡無奇的廢舊廠房。影片結尾處的那個充滿了詩意的平移長鏡頭中,導演更是將場面調度用到了極致。片中,導演還利用燈光模擬天氣的變化,適當地烘托了影片的氣氛、外化了人物的內心活動。
可以說,這次的翻拍嘗試是相當成功的,除了以上談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電影也是一部踩著時代步點,反映時代精神,為時代主題而生的電影。
當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終于揭開了8號陪審員的身份謎底,當片尾字幕出現了本片的策劃單位,我們恍然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影片是我國司法公正以及檢察機關自己的一部形象宣傳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傳片,這樣的宣傳更高級,宣傳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映襯下,當司法改革搭乘著社會轉型和變革的快車,導演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讓自己的電影站在改革的風口上,把自己扔進時代的大潮中。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